贵州省林科院掌叶木迁地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4年系统保育首次实现“种子到种子”循环

发布时间:2025-07-15      文字、图片来源:园林所 李鹤      点击率:60

近日,贵州省林科院2011年自贵州荔波引种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进入结果期。这是该物种在贵州林科院树木园迁地保护历经14年系统性保育实践后,首次完成“由种子到种子”的完整生命周期,标志着贵州省林科院在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技术体系建设上取得关键性进展。

在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中,能否实现“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周期闭合,是衡量保育成效的核心标准。这意味着迁地保护植株不仅能够在异地栽植环境中存活和生长,还可以正常开花、授粉、结实并产生健康的后代,从而建立起自我维持的种群。这一过程的成功,不仅验证了迁地环境的适宜性和迁地保育技术的科学性,更为后续的种质扩繁和野外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省林科院内处于结果期的掌叶木

掌叶木,又名鸭脚板、平舟木,无患子科(Sapindaceae)掌叶木属(Handeliodendron)的落叶乔木或灌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UCN 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该物种是中国西南至中南喀斯特山地特有的珍稀植物,也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旗舰物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树种,掌叶木的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仅见于贵州南部(荔波、独山、平塘、罗甸等地)、广西北部(环江、河池、南丹)云南东南部极小区域,其中贵州是其核心分布区。它生长在海拔500 - 1000米的石灰岩石山、沟谷疏林或密林中,偏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时也耐干旱瘠薄,常在岩石缝隙中顽强扎根,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潜力树种。然而,由于生境破坏、种群分布破碎、天然更新困难及人为采挖等因素,野生掌叶木正面临严峻生存危机。

掌叶木是石漠化治理的先锋与潜力种,其深根系能够有效固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特性,使其对改善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修复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种掌叶木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生态功能,更体现在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无患子科和七叶树科之间的系统发育“过渡类群”,它为阐明被子植物关键类群的亲缘关系提供了珍贵研究材料;经济价值方面,它是重要的油脂资源树种还是一种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其木材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掌叶木的花,20255月拍摄于贵州省林科院

2011年开展掌叶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人工繁育以来,贵州省林科院成功实施了野外采种、科学育苗及迁地保护实践。通过引种栽培至十余年的精心管护与适应性研究,引种的掌叶木植株近年来已实现稳定开花,并于今年达到少量结实状态。此次掌叶木迁地保护植株的成功开花结实,标志着贵州省林科院在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今后开展物种回归、生态修复及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保障,成为喀斯特物种保护的一次成功示范。 


迁地保护于贵州省林科院的掌叶木

上一篇:

下一篇: